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三百四十三章:行路艰难 (第3/3页)
百日乃能上。谚曰‘古无门匠墓’,谓皆溺死。” 三门峡的黄河河底,由于横着一道高高低低的岩石,进而形成十九个险滩和三股急流。北边一股急流俗称为“人门”,中为“神门”,南为“鬼门”,其中以“鬼门”尤险。三门峡名称就由此而来。 这些高高低低的岩石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砥柱山,也就是成语中中流砥柱的砥柱山。 砥柱山,也作底柱山,亦曰三门山。 相传,上古时代,因这座山堵塞了黄河的河道,河水不能畅通。夏禹治水时,凿宽山两侧的河道,使河水分流而过,这座山就象一根高大的石柱,矗立在黄河的急流之中,砥柱山由此得名。 三门,中神门、南鬼门、北人门。惟人门修广,可行舟;鬼门尤险,舟筏入者鲜有得脱。三门之广,约三十丈。其东百五十步,有峰特立,斯为底柱。 自底柱而下,至五户滩,其间一百二十里,夹岸巍峰重岭,干霄蔽日,盖亦禹所凿以通河者。冲湍激石,有一十九滩,水流迅急,势同三峡,破坏舟船,自古所患。 幸运的是,在大业七年,底柱的上半截崩塌了。但崩塌后的黄河河道的险情依然如故。 三门漕运始于秦汉,至唐朝,已经有八百年的历史。唐朝的中央官僚机关庞大无比。等到了李隆基时期,关中土地兼并日益严重,国家从自由民手中征得的农税入不敷出,只能从河南两淮等地区向关中输送粮食。 历史上的的黄河漕运,不仅仅是从下往上,转漕东南租粟以给长安京师;而且也自上而下,转漕河东盐以销往东南各地。 为了躲避黄河险滩,漕运而来的粮食‘自洛到陕,皆运于陆;自陕至京,乃运于水,以避底柱之险也。’;开元二十二年,‘于三门置仓,东曰集津,西曰监仓亦名三门仓。漕舟输其东仓,而陆运以输西仓凡凿山十八里,以陆运。’ “凿山十八里”既黄河古栈道的一部分。 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第一条与最后一条黄河古栈道是何时修建的,但三十二段,累计长约四千余米的开山挖石绝不是一朝一代内完成的。 从栈道内的最早的刘秀时期的题记推溯可知,古栈道在西汉时已经被铺设而成。 这些栈道大多依山开凿,其外侧临河,内壁为岩。顶部呈弧形,高距路面三米左右,成“凹”形通道,宽度可达三米。其形式与韩信的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”的陈仓古道相似。 因为李晋安暗示了李世民因运军械的船沉了而恼火,殷清风就顺嘴问一句水泥路的铺设情况。 潼关至函谷关这一段相对好一些,但接下来的一百六十里的水泥路,可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。也就是说,在水泥路铺设完成之前,黄河漕运还得想办法解决。 他说道“陆路上,依旧逢山开山遇水架桥,水路嘛,叔叔忧心的应该是豫西峡谷这一段。 豫西峡谷虽然两岸夹水,壁立千仞,怪石嶙峋,但难点还是豫西峡谷的前端三门峡。只要解决三门峡的问题” 李世民眼中充满了希望,“你有办法解决?” “自从侄儿整理出仙人传下的火药术后,侄儿就在想着如何运用它。”殷清风解释道“既然火药可以开山,当然就可以用它炸掉河中的怪石。只要炸掉河道中的那些岩石,应该能缓解漕运中遇到的险情。” “炸掉岩石炸塌河中的岩石,可不像山石那么简单,你可有把握?”虽然他希望殷清风能成功,但李世民说出了他自己的担心。 殷清风也是临时被抓的壮丁,能不能成他还得仔细琢磨琢磨,“侄儿回去仔细思考一番,过一两日再向叔叔禀明。” 殷清风是他到目前为止唯一能做出正面回答的人,李世民只好把希望寄托到他的身上了。他说道“不急,只要你想周全了,哪怕个月也成。”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,微信关注“热度网文或者rd444”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