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三百四十二章:颜氏书坊 (第3/3页)
将颜思鲁送去休息后,颜师古说道“听你勤礼舅父说,清风想要颜氏从事商贾?” 颜师古问的太直接,殷清风竟然有些小尴尬。 “其一先秦的百家诸子中无人说过重商之风败坏民风。 其二,立国之本,在于赋税。太子有意在几年后减轻农赋而以商税代替之。商贾每多缴纳一文铜钱,则国库充盈一文。 其三我中国地大物博,南北东西出产不同,若货不能通南北,物不能尽其用,民不能得其利。民无利则不富。民不富则国无税,国无税则兵不强,兵不强则天下危。 所以,世人经商不但不是贱业,而是为国为民之举。” 颜师古愣住了,太子要减轻农赋? 这样关乎国体的事情,他这个掌机密、专典皇帝诏敕的中书舍人竟然一丝风声也没听到,反而是从一个晚辈口中得知的 他虽非户部官员,但也知道国库之八成来自农赋。若减轻农赋减少的部分当然是以商税来补充。 虽然前汉有吕后的金布律、汉武帝的算缗钱,可李唐立国后,商税只有外商税这一种向胡商征税的税种。 至于在江河水流湍急、船路险阻处设埭,用牛或人力助船过埭,借以收税的埭程等这样的税目,仅仅是作为地方加税而存在着,并不为朝堂所认可。 若太子欲向商贾征税不但是几千年来未有之事,而且是从世家大族手中夺利啊~~~现在朝堂中,凡五品四品以上者可是鲜有寒门子的。这商税令一出,弄不好可是要群情鼎沸的啊~~~ 若真君臣失和这商税最终也不过一个不了了之的局面吧 咦?不对啊!现今的大唐,谁是最大的商贾?是这小子啊~~~他总不会为了讨好太子,而提出征收商税的吧? “不知太子的这个商税要怎么征收?” “子曰‘乱之所生也,则言语以为阶。君不密则失臣,臣不密则,机事不密则害成。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。’” 殷清风拽了这句“子曰”,可不是为了显摆,而是婉转的告诉颜师古以及他几个兄弟你就别问了,一旦瞎传乱传而坏了太子的大事,你的脑袋还要不要了。 颜师古立刻意识到他的话问得唐突,他只好继续刚才的话题,“清风该不会是要颜氏也开一个滋味楼吧?” 嗯,好孩纸,不应该你知道的就别问了。 殷清风道“开食肆的话,市侩气太浓,不若开一个书坊吧。要刊行天下,总不能求别人去做吧。” “书坊?”颜师古又愣了。 刻一块雕版,最多刊印十次就需要重新刻板,否则字迹就模糊了。而每雕刻一个刻板,不但用时良久而且费用不菲。就以计,最普通的雕版也需三百文,若是雕工精湛一些,四百文也是有的。 再说了,雕版印刷在前朝时刚刚兴起,全天下一共才有多少雕刻工匠?他是把全天下的工匠都收罗在手,还是为此而专门培养了一些雕工? 而且,开一个书坊,先不说能得多少利,就算有一千个雕版工匠,一年下来才能印出多少卷?五万卷还是六万卷? 一卷一百文的利,五万卷也不过五千贯。五千贯对颜氏来说的确不少,但殷清风这样的豪富会在意吗?他会为了五千贯而反复的登门劝说? “清风,你该不会是为了这个书房,雇佣了三千或五千个雕版工匠吧?” 殷清风就知道他会有这样的疑问,“印书的事情由甥男派人去做,售书的事情就拜托舅父了。至于会有多少本嘛,一个书坊少不得要准备万本的。 甥男要印的就像那样,是用线绳装订的而不再是卷轴了。” “线绳装订的的确比书卷阅读起来更方便,但一个书坊就万本?你想舅父开几个书坊啊?” 颜师古更吃不准了。 殷清风道“越多越好。甥男的作坊,每年能刊印两三百万本吧。” “嘶~~~”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,微信关注“热度网文或者rd444”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