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三百四十二章:颜氏书坊 (第2/3页)
了这个生命,然后才得以保养它 养生或长寿的前提,的确是你要先活着。但这个避祸该怎么避呢?是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的避祸吗? 颜之推一生两次被俘,三历亡国,经梁、西魏、北齐,隋四朝,饱经时事变迁,九死一生。由此可见,他的人生观里有一种“看破红尘”的颓废思想在里面。 内外两教,本为一体,渐积为异,深浅不同。 解释为内外两教佛教与儒家,本来互为一体,经过逐渐的演变,两者就有了差异,境界的深与浅有所不同。 以及“释三曰“开辟已来,不善人多而善人少,何由悉责其精洁乎?见有名僧向行,异而不说;若睹凡僧流俗,便生非毁。且学者之不勤,岂教者之为过?” 解释如下开天辟地有了人类以来,就是坏人多而好人少,怎么可以要求每一个僧尼都是清白的好人呢?看见名僧高尚的德行,都放在一旁不说,只要见到了几庸僧人伤风败俗,就指责非议谤毁。况且,接受教育的人不勤勉,难道是教育者的过错? 很难相信这些是颜回的后人说的话。 坏人多而好人少?这是性本恶与性本善的冲突啊~~~ 另外,颜之推不可能不知道他老祖宗活着的时候,中原九州还没有光头教的存在,他也不可能不知道光头教里很多的内容是与儒学相悖的,但他偏偏就这样认为的。 细数光头教的教规,戒疤是从元朝是开始有、禁止光头们结婚的是从宋朝开始的、禁止吃肉是从梁武帝时开始的 当然,教规是教规,教义是教义。 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,宣扬治平之道,即所谓正心,诚意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之道,重视的是现实社会的治理;佛教宣扬虚无飘渺的彼岸世界。 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、现实世界一切皆空的苦空二谛学说,主张勘破红尘,超脱尘世,出家修行,落发为僧,这又与儒家所宣扬的伦理纲常、忠孝之道,直接发生了矛盾。 颜之推为颜回的后代,按理说应该是儒学的铁粉死忠,但这一句话暴露的不但是他不是一个坚定的儒学信仰者,也从侧面论证了魏晋时期儒、佛、玄三种思想体系合一的深远影响。 殷清风认为以上几点是颜之推在思想上的错误,下面这个就是认识上的错误了。 “古人云“膏粱难整。”以其为骄奢自足,不能克励也。吾见王侯外戚,语多不正,亦由内染贱保傅,外无良师友故耳。” 古人说过“整天享用精美食物的人,很难有品行端正的。”这是因为他们骄横奢侈,自我满足,而不能克制勉励自己。我见到的王侯外戚,语音多不纯正,这也是由於在内受到低贱的保傅的影响,在外又没有良师益友的帮助的缘故。 享受美食就品行不端了?语音不纯正就是保傅的责任、就是因为没有良师益友?你从南走到北,难道真想不明白口音混杂的根源在哪里?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,可是没统一读音啊;汉家四百年也没有人去完成统一读音的工作啊~~~与什么保傅和良师益友有什么关系呢? 因为刊行至现代,所以殷清风有机会拜读。他向颜思鲁讨要过来,只是想掩饰他曾读过的事实。 他站起来行礼,“清风何幸,竟然能拜读曾姑翁的遗墨。” 颜之推的夫人是殷开山的亲姑姑,也就是殷清风的太姑奶奶。 颜思鲁道“先人著书便是要警示、训导后辈。你虽非颜氏族人,但颜殷两族已四世通婚,所以,你也不算外人。” “外孙回去后一定用心拜读。” “好、好,”颜思鲁道“姑翁知道你每有奇论。姑翁期待与你再次交谈时,听听你对这部的见解。” 这是要撵人了? 殷清风再次行礼,“如此,外孙就向姑翁和五位舅父告退了。” 颜思鲁持着手杖站起,“姑翁真的老朽了,耐不得久坐喽~~~上次你来想要颜氏参与到你的产业里,你且留下和你舅父们慢慢商议吧,姑翁是奉陪不了了。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