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百二十三章改田为桑,百姓无活路? (第1/2页)
徐处仁、唐恪和周朝三位辅国宰臣屁颠屁颠就跑来了。 跑来之前,王奎安已经悄悄给他们通了信。 于是三个人不约而同在心里将刘彦宗臭骂了一顿。 但还是要硬着头皮去见皇帝啊。 这改田为桑是国策,朝廷缺钱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了,大型商业也是天子坚决要执行的战略。 但百姓死活,也是天子坚决要关注的事情。 所以说啊,这事…… 三个人同时一致在想要找替罪羊了。 这替罪羊倒是好找,下面一捞一大把,唐恪担心的是,真的延缓了改田为桑的政策后,丝绸的生产原料供应不上,他的任务完成不了。 唐恪的任务完成不了,徐处仁的任务当然也就完成不了。 政事堂的任务完成不了,周朝今年的财务账目就不好看,不好看当然要被皇帝追究。 所以啊,这三个人现在不约而同达成了一致必须改! 当三人到的时候,皇帝正穿着一身白衫,带着帽子,坐在湖边垂钓。 “微臣参见陛下。” “徐处仁,你给朕说说明州改田为桑的事。” 赵桓的声音平静如水,但徐处仁心中却如履薄冰。 皇帝才二十五岁,但帝王的气息却已经日益内敛,一些情绪也快要到收放自如的地步了。 “回禀陛下,明州山川与平原交接,气候湿润,有田二十万亩,与杭州渡口相去不远,最合适做桑植之地。” 徐处仁从两点来选择了这个地方一是运输成本上,二是时间成本上。 实际上,唐恪还在明州划定了秀坊,要在那里也建立一个规模不小的秀坊,与杭州的秀坊形成分庭抗礼的局势,这样才有活力。 这一切看起来都没有问题,非常合理。 至少站在他们这个高度来看这些事情,都没有问题。 说给皇帝听,也有足够的理由让皇帝满意。 但是,这政策落下去,便有下面的人为了立功,争先恐后要将事情尽快拿下来。 快到什么程度呢?等不及的程度,仿佛今天这田不全部改了,明天他们的乌纱帽就不保了。 这种现象也是好事,足以说明赵桓领导的新班子做事够积极够快。 但所有的事,不是积极,也不是快,就能办好。 而下面的人办了这些事,态度也没有问题,上面的人还不能随便批评,要不然寒了心,以后谁干活? 所以这中间就需要有人出来拿捏一个度了。 古代也有立项的管理方法,例如北伐的时候,赵桓任命种师道为河北与河东宣抚使,相当于临时组建了一个项目小组,种师道是小组的组长,拥有名义上的最高指挥权和监督权。 但这种管理方法不常见,至少一些日常的事物上不会用。 赵桓道“嗯,你说的有道理!” 徐处仁心中微微缓了一口气。 赵桓接着道“明州百姓告状到东京城了,自古百姓好和事,能够和和气气说话的,他们不会轻易闹事,但凡有口饭吃,他们就心满意足了,现在显然是不让人活了。”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