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百七十六章:偶遇之后 (第2/3页)
军、阳平太守、慈源候祖父南陈稜威将军、始安太守、袭慈源候、驸马都尉父南陈奉朝请、江夏王侍郎、伏波将军母江夏黄氏,为南朝陈司空沈国忠武公之女。 长女李世民的五夫人之一徐贤妃、次女李治的婕妤、次子徐齐聃中书舍人、孙、徐坚,唐玄宗朝东海文公,奉敕修撰则天实录,初学记等书籍,赠从一品太子少保玄孙徐峤,历迁集贤院直学士、中书舍人、河南尹,父子相次为学士,自祖及孙,三世为中书舍人。 东海徐氏在隋唐历史上不像崔、韦、裴等那样被后世人瞩目,但也不是一个可以被忽略的家族。 这孝德帅哥,出生于隋开皇十七年,当时的徐氏作为南朝勋旧,整族被迫内迁,安置于隋同州冯翊县。 隋朝末年,群雄四起,天下大乱,他作为隋朝官员忠实践行作为“谒者台奉信员外郎”的职责,巡视河朔地区,当时此地由梁师都割据,然后小徐帅哥就被迫无奈的滞留在那儿了。 之前殷清风在考虑谁来主持修水渠的时候,还想到他了。可是他家不是在河对面儿吗,咋跑这里来了。 “敢问徐郎君,此来河东是访友乎?探亲乎?” 徐帅哥还继续伤感呢,他说道:“在朔方认识一友人,其不幸病亡与斯,孝德尊其遗言送其遗物归乡。” 殷清风恭敬的向他行了个礼,“一诺千金,真丈夫也!” “不敢,同受沦落苦,他乡思亲人。友有归乡意,吾当得其愿。”帅哥徐很是怅然。 “徐郎君,这位是小弟的婶母、这位是小弟的内弟薛礼。”殷清风不想听那些伤感的话,只好转移话题。 一直看热闹的薛柳氏与薛仁贵与徐孝德见过礼之后。这些人又聊了几句。 “孝德的陋屋便在这河对面,孝德欲邀请薛夫人、殷郎君、薛郎君到鄙宅小住几日,可好?” 薛柳氏是薛仁贵都听殷清风的主意,所以都看向他。 殷清风沉思了一下,“如此就劳烦徐郎君了。” 徐孝德一听,很是高兴:“鄙宅能得殷郎君这等才气横溢之人光临,真是柴门有庆啊!请,我们这就出发。” 未来皇妃的老家真是陋屋:简单的两重院落虽然很是整洁,可是也难掩其家道败落的事实。 历史上,徐帅哥有一位姜姓的发妻,可是现在他还是光棍一条。典型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型的。好在家里还有高堂和管家在,要不殷清风都要考虑亲自动手做饭了。 整个江南徐氏都搬迁过来了。徐孝德房子的周围住的都是他们徐氏家族的人。所以在徐孝德失踪这几年,他的母亲和弟弟还有人照应。 徐孝德的弟弟徐承德,除了喜欢外,并无意仕途。在和殷清风聊天的时候,殷清风听出他喜欢经商,但是怕被人鄙视为从贱业而无奈放弃。 徐承德的说法,殷清风自然不同意了。他把这哥俩和薛仁贵叫在了一起,然后和他们开始辩论。 “北山炭、南原禾、东河鱼、西山果,如是没有商贾之人贩卖,敢问冯翊、长安城里人如何用得?而烧炭翁、农人、渔夫、果农又如何有进项?难道你要烧炭的把炭当饭吃?农人不需要柴、鱼?果农不穿衣裳?渔夫如何织?” 徐氏兄弟沉默了一会儿,徐孝德说道:“可也难掩其为牟利而奸黠狡诈、不事生产而徒分其利的事实。” 这一套说辞对殷清风根本没什么说服力,他问道:“那可不可以下令让庶民不得从事商贾?” 再一次沉默后,两兄弟便不开口了。不管对商人有什么偏见,但没有商人的存在,他们知道这不现实,可是不知道怎么反驳。 殷清风见他们没话说了,他接着说道:“请问,除了你们这些人,农人鄙视商贾吗?百工鄙视商贾吗?如果农人、匠人鄙视商贾,你信不信商贾以后不再与农人、匠人交易了? 为什么他们不会也不敢鄙视商贾?因为都是人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而胡说的!这些或者说是你们人,一边享受着商贾提供的便利,一边骂着商贾。这是一种什么行为?你们能解释一下吗?” 反正薛仁贵是来看热闹的,他才不怕乱子大,他见两兄弟不言语了,他问道:“可是真有奸商害人啊” “所有文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