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33章 (第2/2页)
头的事有一搭没一搭地随便聊着。 他们院不像隔壁,有个说话顶用的姜爱国镇着,院里干干净净的没人敢围。 十七号院一家也不服一家,有人带头大家都生怕自己吃了亏。 围起来的菜园子其实就巴掌大小,平日里吃菜大都也是上菜站买。 有心想恢复院子,可又怕吃亏。 一日复一日的,这院子里臭味就没没断过,不是这家浇粪水就是那家烧草木灰埋肥。 “今晚当家的回来,咱们几家开个会。” 肤色黝黑的中年妇女绣完最后一针,低头从箩筐里拿出线团。 “秀娥姐说得对,院里这么下去不行。”短发妇女捏着针,指向院门口:“只要一下雨咱们院门口这稀泥就没干过。” 红褐色的泥水溅得一裤腿都是,胶鞋就没哪天能干干净净走回家。 大家都不想做带头人怕吃亏,眼下崔秀娥提议,剩下几家人连忙应和起来。 只要各家婆娘点头,男人们更是巴不得连夜还原。 “还原了也好,过不久我们家老二要相亲,总不能让人女同志来家闻着大粪味吃饭吧。” 短发妇女拍拍裤子站起来。 猛地,一阵微带着点酸的面香夹杂着臭钻入了鼻子。 “秀娥姐,你闻是不是发面馒头的味儿?” 短发妇女叫张贵英,和崔秀娥一家以前是同屯邻居,后来又一同跟随丈夫调来洛川。 这一来就是十几年,都不知道多少年没闻过发面酸味了。 崔秀娥拿着鞋底子就站起来,仰头细细闻了闻:“是馒头味儿。” 循着气味往院墙边走过去几步,那淡淡的酸香味就更浓了些。 “是隔壁院的谁家。”崔秀娥肯定道。 “咱们去看看?” “走!” 崔秀娥立刻放下鞋垫子,拍拍身上的线头,兴高采烈地就和张贵英一起往外走。 “至于吗!几个馒头就兴奋成这样,哪来的土老帽。” 剩下一家人门前,显摆半天都没得到回应的沈琴沉下脸,瞪着两人背影走远。 这两人平时瞧着清高得很,除了院里的人跟谁都不来往,沈琴没少在背后说她们坏话。 忙着绣鞋底的卷发中年妇女似笑非笑地瞟了眼沈琴。 “我劝你以后在她们面前说话可小心点。” 女人其实也不想跟沈琴多来往,可谁叫两家人沾亲带故,想断也没法子断。 “小心什么!”沈琴不屑:“难不成她们还是王母娘娘下凡,一指头就能让我少十年寿命不成。” 卷发女人侧过脸,轻蔑地笑了笑。 既然想找死,又何必拦着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